蕎麥生長周期短、不耐霜,但是適應性強,耐瘠薄;一般作為救荒作物來種植,產量較低,生育期在 70-80天,是大旱年份後期較為理想的補種作物。
蕎麥生長周期短、不耐霜,但是適應性強,耐瘠薄;一般作為救荒作物來種植,產量較低,生育期在 70-80天,是大旱年份後期較為理想的補種作物。
其主要栽培技術如下:
1、種子選用;
購買時要選擇大而飽滿的種子,最好選購本地的品種,播種前要曬種,以利提高發芽率。畝用種量3500克左右,播期在白露前後,最遲在9月10日前播種。提前播種容易遇到高溫揚花,過遲播種容易遇到低溫霜害,播種有撒播、點播和條播,以條播為好,便於管理。行距35—50厘米,播深3—4厘米。土壤幹旱時,可加深到5—6厘米,播種時要防止鳥害。
2、肥料;
蕎麥是需肥較少的作物,但蕎麥根係吸收磷、鉀肥的能力很強,尤其對於不易溶解的磷肥,具有特殊的利用能力,施用磷、鉀肥能顯著提高蕎麥產量;氮肥不宜多施,否則容易倒伏。基肥以磷肥或人畜糞便為主,生長期適當追肥,但使用時一定要控製數量。
3、溫度;
蕎麥喜涼爽濕潤,不耐高溫旱風,畏霜凍,積溫1000~1500℃即可滿足其對熱量的要求。種子在土溫16℃以上時約4~5天即可發芽,開花結果最適宜溫度為26~30℃,當氣溫在-1℃時花即死亡,-2℃時葉甚至全株死亡。
4、光照;
蕎麥是短日性作物,當日照長度由15~16小時減少到12~14小時,生育期就縮短,晚熟品種比中、早熟品種敏感。
5、除草;
出苗後要鋤地滅草,防止水分蒸發;有條件的撒一次草木灰,培育壯苗,提高抗病能力,開花前結合培土、追肥,進行第二次中耕。
蕎麥開花期很長,種子成熟極不一致,且籽粒容易脫落,一般在大部分植株有2/3的果實變為褐色時,即為適宜的收獲期。收割最好選在早晨露水未幹時,並注意輕割輕放,以減少落粒損失。成熟期如遇霜害或大風天氣,應及時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