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始農業興起的原因是: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生產工具的發明和先民創造性的勞動。

農業出現的原因和意義介紹

農業出現的原因和意義

糧食生產結構

中國的糧食生產結構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以粟稻為主,所謂“北粟南稻”,由於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黃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這種格局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被打破。稻逐漸取代粟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麥緊跟而上,與粟處於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麥三分天下的局麵。

唐宋農業的發展

到了宋元時期,稻麥的地位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唐宋以後,南方地區各種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斷出現,加上大量的旱地改為水田,擴大了水稻的種植麵積,同時耕作技術的不斷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單位麵積的產量,這使得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扶搖直上。
在水稻向北方擴展的同時,麥類作物也在早有麥作種植的南方地區,由於有各級政府的鼓勵而得以發展。

宋代農業的發展

宋代時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他們把原有的飲食習慣也帶到了了南方,社會對麥類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戶種麥所能獲得的實際利益,因而促進小麥在南方的種植達到了高潮。
南宋紹興初,出現了“竟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的局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稻麥二熟製。在稻麥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的同時,芝麻、油菜等也開始成為重要的油料作物。
農業是第一產業,它是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與生存之本,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與進步的保障,是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將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因為當前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依然較脆弱。農業的基礎地位關係到社會的安定,還關係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是否能夠保持獨立自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