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是養殖動物生存的空間,保持底質的清潔對於水質的保持至關重要。
池塘改底的重要性和方法
池塘底質變壞的生態表現;
開增氧機時產生的泡沫不易散開或泡沫發黃發黑並聞到臭味;池角泡沫發黃、漂浮物發黑、池水分層及水色不一致;池底冒氣泡或有煙霧上升,特別是在清晨陽光照射下;水體pH值早、晚基本無變化,長期低於6.5或高於9.0;底泥發黑、發臭。
池塘改底主要是根據養殖階段不同,分為放苗前、養殖前期、養殖中期、養殖後期進行。
放苗前通過對底質的處理
充分氧化塘底,增加底質的緩衝性,提高養殖期的底質安全;主要是采用物理化學方法,幹塘與曬塘、生石灰清塘、還可以選用漂白粉、茶麩等。
通過養殖中後期底質改良
及時分解底質有機物,減少底部產生有害物質,降低底部耗氧。養殖前期由於載魚量小,池塘自淨壓力小。而中後期載魚量增加,每天投入大量飼料,池底自淨壓力增加,需要人為做好改底工作,保證養殖安全。
勤增氧
增氧是底質改良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底部增氧能有效分解沉積的殘餌、排泄物、蛻殼、淤泥和藻類等有害物質,改善底質,激活底泥生態功能。底部增氧可采用微孔增氧方式,增氧效果較好。
攪底噴排
用鐵鏈或者特製的攪底工具進行拉底,將底部沉積的有機物攪動起來,利於其氧化分解。使用深水泵將底部泥水混合物抽提向空中噴灑,增加汙泥與空氣的接觸,加速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當底質長期處於不良狀態,環境中的有害菌數量較多,此時直接用微生物效果不大,要先用此類底改劑尤其是顆粒型,把底部水體的有害物質降到一定濃度,再使用生物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