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節壺菌引起的病害,喜高溫和高濕環境。在溫濕條件較高的7、8月份容易發生,而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玉米病害較輕。以下是玉米褐斑病的症狀,以及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以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長和增加產量。
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節壺菌引起的病害,喜高溫和高濕環境。在溫濕條件較高的7、8月份容易發生,而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玉米病害較輕。以下是玉米褐斑病的症狀,以及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以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長和增加產量。
玉米褐斑病的症狀:
玉米褐斑病的症狀通常在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上表現出來。一般最先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發生,病斑常在葉和葉鞘交接處密集成行,呈圓形或橢圓形到線形。初期,葉片上出現黃色的小斑點,病斑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隨著病情的加重,小病斑會彙集成大片,導致葉片上出現幾段甚至全部布滿病斑,葉鞘和葉脈上也會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後期,玉米葉片和莖上會出現無規則的大斑點,導致葉麵組織壞死並裂開,進而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功能,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
玉米褐斑病發病規律:在7、8月份,溫度高、濕度大,尤其是陰雨天較多時,有利於病害的發生。此外,在土壤瘠薄的地塊,由於玉米植株磷、鉀元素的缺乏,葉色會出現發黃現象,病害也會發生得較為嚴重。因此,科學合理地施肥和培肥管理是預防玉米褐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玉米8-10片葉時是病害易發期,而玉米12片葉以後一般不會再發生此病害。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防治玉米褐斑病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首先,對於早期發病的田地可以采用病害間作、輪作或間斷耕作的方法,有利於病害的消減。其次,在玉米8-10片葉時應密切觀察田間病情,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應避免在前期過量施用氮肥而忽視磷、鉀肥料的施用,因為這樣會導致玉米植株磷、鉀元素的缺乏,使其更易感染褐斑病。
對於防治玉米褐斑病,常用的藥劑包括吡唑嘧菌酯等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使用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殺菌劑進行葉麵噴灑,能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此外,可以采取合理的密植與疏植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日照條件,減少病害的傳播。及時清除病株和病殘體,將其深埋或焚燒,有利於減少病原菌的越冬量。另外,定期輪作、換茬有助於減緩病原菌的積累。同時,科學施肥、灌水和病蟲害綜合治理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