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參實際是人參蒸製之後的炮製加工品,具有大補元氣,益血,養心安神的作用,是一種珍貴的滋補炮製中藥。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講講紅參是怎樣種植而來的,又如何炮製加工呢?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紅參如何種植及加工呢?

一、生長習性

人參喜冷涼、濕潤的環境。耐寒,怕高溫,忌陽光直射,怕幹旱。喜斜射或散射光。對土壤要求較嚴,適於生長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中,粘土,鹽堿地均不易種植。

二、選地整地

農田栽參應選背風向陽,日照時間長,排水良好,土質疏鬆肥沃砂質壤土的緩坡地,坡向北或東北。排水良好的平地也可栽植。土壤以土層在30cm以上的黑油砂最好。要求地下水位低的撂荒地或前茬為玉米、高粱、豆類為好。伐林栽參,可選擇開墾山林或撂荒坡地,坡度在25度以下。育苗地以砂壤土與腐殖土相混合為適。選地後,在有條件地區可先用柴草、作物秸杆等進行燒地,消滅病蟲害,熟化土壤增加肥力。耕翻土地由淺入深達5次以上,春、夏、秋三季都可進行。施肥主要采用壓綠肥,畝施2500~5000kg,可結合夏季耕翻土地進行。其它有機肥也可於作畦時施底層,或移栽時施入。但一定是完全熟化的肥料否則容易感病。

人參忌直射光,畦一般采用東北陽,或稱早陽、露水陽。山坡地多用東陽或東北陽。農田作畦,坡度小,選擇陽口不受地勢限製。東北陽即畦床麵北偏東30°角左右。此外不同坡度對人參葉麵積大小也有較大影響,

作畦時間伏播的於7~8月,秋播和春播的於9~10月間,畦寬1.1~1.2m,畦高23~26cm,畦長10~20m,略成龜背形,畦間距1~1.2m,在砂質土壤,高燥或幹旱地區稍低些。作畦時要把石塊、根茬、莖杆清除。拉線劃區定畦定向,俗稱吊串。

三、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種子繁殖,通常采用育苗移栽法。

1.育苗

(1).選種與種子處理:選莖杆粗壯、無病蟲的4~5年參株,在開花結青果時摘除花序中的小果,待果熟後,選果大種子飽滿的作種用。於8月上旬,用層積法處理種子,即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向陽背風處,將高60cm,寬1m,長度適宜的木框,安置於地上,框底鋪20cm厚的石子,其上鋪10cm厚的細砂,將用水浸泡後的種子與等量細砂混拌均勻後裝入框內,厚約10~20cm,上麵再蓋細砂10cm。框外圍填土踏實,蓋上席簾或架設蔭棚,以防溫度過高。8~9月間,經常檢查,溫度控製在15℃左右。土壤水分保持10~15,經60~80天種子裂口時,即可播種。如翌春播種,可將炸口種子與砂混合裝入罐內,或埋於室外,置冷涼幹燥處貯藏。播種前將種子放入冷水中浸泡2天左右,待充分吸水後播種。

(2).播種:分春播、伏播和秋播。產區多行伏播和秋播。伏播用水籽(從果實搓洗出來的種子)於中伏前播種;秋播與土壤結凍前,用處理過的催芽籽,播後翌春出苗;春播在土壤解凍後,用頭年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播後當年出苗。播種方法有撒播、點播和條播三種,但多用撒播法,每平方米用催芽籽30~40g,水籽40~50g。條播的行距6~7cm,每行播50~60粒種子。點播的行株距各5cm,可用木製點播器。每穴播1~2粒種子。播後覆土5~6cm,畦麵用秸杆或草覆蓋,以防畦麵幹燥或水土流失。

2.移栽

人參生產的栽培製度包括育苗年限,移栽後生長年限及移栽次數。移栽又稱倒栽,移栽一次稱一倒,再次移栽稱二倒。目前我國傳統的人參栽培製度基本分為兩種:一是一倒製,即育苗後移栽一次,如三三製、二四製、三四製等;二是兩倒製,育苗後移栽兩次,如二二二製、三二二製、三二三製、三三三製等。根據我國多數參區地處高寒山區,生育期短等特點,普通參培育一般采用三三製或二四製,邊條參和石柱參采用二倒製。

目前多用二、三製、二、四製和三、三製即育苗2年,移栽後3~4年收獲,或育苗3年,移栽後3年收獲。

(1).移栽時期:一般在秋季地上莖葉枯黃時進行,至地表結凍前結束。山地移栽先栽陰坡地,後栽陽坡地;先栽小苗,後栽大苗。春季移栽,應在土壤化凍後立即進行。

(2).參株的選擇及消毒:選二、三年生參苗,根乳白色,健壯,須蘆完整,芽苞肥大。漿液飽滿,無病蟲害,長度在12cm以上的作種栽,以培養好的邊條紅參。對從病區收獲而選出參苗,以及整體下須後選出的參苗應進行消毒處理。一般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浸漬10分鍾;或用400倍液噴灑參栽,以防治病蟲害。

(3).整體下須:為培育邊條參,參栽應進行整體下須。二、三年參栽,要求主根長6cm以上,留支根2~3條,將不定根門丁和多餘的參須除去。如支根較粗大,上部1/3的毛須亦應去掉。四、五年生的參栽,一般已移栽一次,主、支根發育較明顯,下須時除剪去門丁外,還要去掉主支根上部的毛須。保留2~3條較粗的支根,俗稱清膛留腿子。整個下須時,切勿撕破根皮,並應在室內進行,避免高溫幹燥。下須後的參栽,按大小分三級,以便按大小決定栽植密度。

(4).栽植密度:在全麵提高栽培技術的前提下,合理密植是提高人參產品質量,增產高檔人參的關鍵措施。一般栽植密度為行距20~30cm,株距8~10cm(二、四製)。注:按畦麵寬1.2m,栽苗寬度1m計算;為培育大支頭的高級商品參,每行株數可減少1~2株。

(5).栽植方法:農田栽參多采用擺參法,即在作好的畦上開槽,深同覆土深度,然後按規定的行株距,以畦的橫向,將參苗的蘆頭朝上30~40度,一行行擺開,隨擺隨蓋土、摟平。覆土時,勿移動參苗位置或卷曲須根。覆土深度,應根據參苗的大小和土質情況而定。土質砂性大,陽坡易旱地,覆土要厚些,反之應薄些。一般覆土深度是:一年生5cm,二年生6cm,三年生7~8cm,四年生9~10cm。秋栽後,畦麵上應用秸杆或幹草等覆蓋,保濕防寒,厚10~15cm。凍害嚴重的地區,在覆蓋物上還要加蓋10~12cm防寒土。

四、田間管理

1.鬆土、除草

4月上、中旬,芽苞開始向上生長時,及時撤除覆蓋物,並耙鬆表土,摟平畦麵。參苗出土後,5月中、下旬進行第一次鬆土除草。以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以後每隔20天進行一次,全年共進行4~5次鬆土除草。切勿碰傷根部和芽苞,以防缺苗。育苗地因無一定的株行距,鬆土除草一般可在出苗接近畦麵時鬆鬆表土,待小苗長出後,見草就拔,做到畦麵無雜草。

2.搭設蔭棚

人參喜蔭怕澇,喜弱光怕暴曬和熱雨淋漬。出苗後應立即搭設蔭棚。棚架高低視參齡大小而定,一般一至三年生,前簷高1.0~1.1m,後簷0.66~0.7m;三年以上,前簷高1.2~1.3m,後簷高1.0~1.1m。每邊立柱間距1.7~2.0m,前後相對,上綁搭架杆,以便上簾用蘆葦,穀草,苫房草等編簾寬1.8m,厚3cm,長4m以上,簾上擺架條,用麻繩鐵絲等把簾子固定在架上。參床上下兩頭,也要用簾子擋住,以免邊行人參被強光曬死。夏季陽光強烈,高溫多雨,是人參最易發病季節。為防止盛夏參床溫度過高和簾子漏雨爛參,要加蓋一層簾子,即上雙層簾。8月後,雨水減少,可將簾撤去。否則秋後參床地溫低,土壤幹燥,影響人參生長。

3.插花

為防止烈日照射及熱雨侵襲而發生病蟲害,於6月下旬,在前簷簾頭或畦邊上,按30cm距離插一支帶葉的樹枝,俗稱插花,高45~60cm,秋後撤除。

4.摘蕾

5月中、下旬,花薹抽出時,對不留種的參株應及時摘除花蕾,使養分集中,從而提高人參的產量和質量。據試驗,摘花蕾的比不摘花蕾的,參根增產10以上,而且很少有燒須、破肚、空漿等次品參。人參如6年收獲,以四年生和五年生留一次種為好。其它一律摘除花蕾。

5.土壤水分的管理

不同參齡和不同發育階段的人參,對水分的要求和反應是不同的。一般四年生以下人參因根淺易旱,多喜濕潤土壤,而高齡人參對水分要求減少,水分過多時,易發生爛根。因此,人參出苗後,5~6月份正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參畦表土幹旱應及時灌水,水量以滲到根係土層為度。入夏雨水多時應及時排除。8月份以後雨水漸少,氣溫逐漸下降,應及時撤掉二層簾,使雨水適當進入畦內,以調節土壤水份。

6.越冬前管理

10月中、下旬植株黃枯時,將地上部分割掉,燒毀或深埋,消滅越冬病原。11月上旬,應將簾子拆下卷起,捆立在後簷架上,以防冬季風雪損壞。下簾時要在畦麵上蓋防寒土,先在畦麵上蓋一層秸杆,上麵覆上8~10cm土以防寒。第二年春季撤防寒土時,從秸杆處撤土,以免傷根。

五、病蟲害防治

人參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斑點病、疫病、菌核病,防治時常采用綜合防治措施:

1、土壤消毒:整地時每畝用75%五氯硝基苯粉劑3—5公斤進行土壤消毒處理。

2、種子消毒:對人參種子用50%多菌靈500倍液中浸種1—3小時進行滅菌處理。

3、於發病前用1∶1∶120波爾多液噴霧預防。或於發病初期,用50%倍多菌靈5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星期一次,連用三次。地下害蟲用辛硫磷配毒餌誘殺。

六、收獲與加工

人參一般生長6年采收。當秋季地上莖葉枯黃後,刨出人參地下根莖,去其莖葉,去淨泥土,用硫磺薰10—12小時。曬幹或烘幹,既為生曬參。蒸製後幹燥稱紅參、灌糖後幹燥稱糖參。

七、紅參的炮製加工方法

取原藥材(同參)洗淨,經蒸製後,幹燥為紅參。用時除去蘆頭,蒸軟後或稍浸後烤軟,切薄片,幹燥。或用時粉碎或搗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