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鏽病在春季經常發生,在4月份時期需要緊急進行防治,因為這時期正直灌漿乳熟期,如果發生該病容易導致植株和葉片不能正常生長,對產量影響很大。
1、有機小麥鏽病的種類及為害症狀:
有機小麥鏽病,又稱黃疸病,可分為條鏽、葉鏽、杆鏽三種類型,鏽病是氣傳性病害,可隨風向麥區進行遠距離傳播為害。
條鏽主要為害有機小麥葉片,也可為害葉鞘、莖稈、穗部。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排列呈虛線狀,鮮黃色,孢子堆小,長橢圓形,孢子堆破裂後散出粉狀孢子。
葉鏽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莖稈上少見,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散生,桔紅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圓形至長橢圓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葉片,偶爾穿透葉片,背麵的夏孢子堆也較正麵的小。
稈鏽主要為害莖稈和葉鞘,也可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亂無規則,深褐色,孢子堆大,長橢圓形。夏孢子堆穿透葉片的能力較強,同一侵染點在正反麵都可出現孢子堆,而葉背麵的孢子堆較正麵的大。
2、有機小麥鏽病病原菌形態特征:
條鏽菌夏孢子單胞,球形,表麵有細刺,鮮黃色,孢子壁無色,具6~16個發芽孔。冬孢子雙胞,棍棒狀,頂部扁平或斜切,分隔處稍縊縮,褐色,上濃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葉鏽夏孢子單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麵有細刺,橙黃色,具6~8個發芽孔。冬孢子雙胞,棍棒狀,暗褐色,分隔處稍縊縮,頂部平,柄短無色。
稈鏽夏孢子單胞,長橢圓形,暗橙黃色,中部有4個發芽孔,胞壁褐色,具明顯棘狀突起。冬孢子雙胞,棍棒狀或紡錘形,濃褐色,分隔處稍縊縮,表麵光滑,頂端圓形或略尖,柄上端黃褐色,下端近無色。
3、有機小麥鏽病發病特點:
鏽病喜濕,在下雨,結露,或有霧的天氣條件下容易發生。鏽菌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麥為主的麥類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環。是典型的遠程氣傳病害。當夏孢子落在寄主葉片上,在適合的溫度(條鏽1.4-l7℃、葉鏽2~32℃、稈鏽3~31℃)和有水膜的條件下,萌發產生芽管,沿葉表生長,遇到氣孔,芽管頂端膨大形成附著胞,進而侵入氣孔在氣孔下形成氣孔下囊,並長出數根侵染菌絲,蔓延於葉肉細胞間隙中,並產生吸器伸入葉肉細胞內吸取養分。菌絲在麥葉組織內生長15天後,便在葉麵上產生夏孢子堆每個夏孢子堆可持續產生夏孢子若幹天,夏孢子繁殖很快。這些夏孢子可隨風傳播進行再侵染。
鏽病在秋季或春季發病的輕重主要與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種麵積大小關係密切。一般來說,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種麵積大,菌源量大,鏽病就發生重,反之則輕。
4、有機小麥鏽病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小麥品種是防治有機小麥鏽病的基本措施。小麥不同品種對小麥鏽病的抗性差異很大,可因地製宜種植抗病小麥品種,如冬小麥“伊農18號”。在新源縣鄉鎮的同一地塊內種植的“新冬18號”、“伊農18號”2個品種中,“新冬18號”發病重、發病麵積大,而“伊農18號”隻有點片發生,表現出很強的抗病性。
小麥收獲後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
搞好抗病品種合理布局,切斷菌源傳播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