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葉枯病俗稱白葉瘟、地火燒,主要發生於每年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造成空秕粒增多,嚴重影響水稻產量。一旦發生,可減產10%左右,嚴重的甚至達到90%。
水稻白葉枯病常見的三種類型
隨著施肥量增加和密植程度的提高,水稻白葉枯病發生麵積不斷擴大,部分病重田塊或病重區域發病率高達70%以上,現已成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白葉枯病在水稻的各個生長發育階段均可發病,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主要發生於葉片及葉鞘上。其症狀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種抗病性、環境條件有較大差異。
常見的白葉枯病有3種類型。
1、葉枯型(葉緣慢性型)。
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危害葉鞘。一般先從葉緣或葉尖最初出現暗綠色水漬狀短線病斑,逐漸沿葉緣或中脈向上下延伸擴展為波紋狀的黃綠或灰綠色長條斑。
後期病斑顏色轉為灰白色,並向內卷曲,病部和健部分界明顯。空氣潮濕時,新鮮病斑的葉緣上分泌出濕濁狀的水珠或蜜黃色菌膠,幹涸後結成硬粒,容易脫落。
2、急性凋萎型(青枯急性型)。
多發生在易感病品種上,尤其是在莖基部或根部受傷而感病的水稻。
分蘖期開始出現枯心苗,病株心葉或心葉以下1~2層葉出現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狀,病斑邊緣不明顯。
在不利發病條件下,病斑外圍出現褐色壞死反應帶,病情擴展停滯。病株莖內腔有大量菌膿,有的葉鞘基部發病呈黃褐色或褐色,天氣潮濕時折斷用手擠壓溢出大量黃白色菌膿。
3、黃化型。
症狀不多見,早期心葉不枯死,上有不規則褪綠斑,後發展為枯黃斑,病葉基部偶有水浸狀斷續小條斑。天氣潮濕或晨露未幹時上述各類病葉上均可見乳白色小點,幹後結成黃色小膠粒,很易脫落。
防治措施;
因地製宜選用具有抗(耐)性的水稻品種,避免種植高(易)感品種,2~3年更換種植品種。
及時清溝排水,鏟除田邊雜草,用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適時曬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田間出現發病中心時及時拔除中心病株,立即用藥防治。種子消毒和藥物噴施,同時注意防治稻葉蟬、稻飛虱等傳毒害蟲。重發區在台風、暴雨之前施藥預防。